伴随第一片金黄的树叶缓缓飘落,秋意也不再朦胧。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第一个带“寒”字的节气——寒露。寒露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气。
寒露有三候:一候鸿雁来宾。俗语有云:“大雁不过九月九,小燕不过三月三”,意思是说,大雁在农历九月九之前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,而小燕在农历三月三之前应该会飞回来。
二候雀入大水为蛤。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于是就把这两种现象联系了起来,以为是雀鸟变成的。现在看来,多少也透着点古人质朴的浪漫。
三候菊有黄华。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,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,九月深秋,是赏菊的好日子。
从中医的角度,寒露节气该如何养生呢,我们来看看谷医堂谷方益元中医专家谷井文教授怎么说。
谷医堂中医专家谷井文教授坐诊中
谷教授认为自古称秋为“金秋”。肺在五行中属金,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。“秋已暮,寒霜凝”,从“寒露”时节起,天气昼热夜凉非常明显,而且比较干燥。该节气的最大特点是“燥邪当令”,燥邪最易伤肺阴,“肺主皮毛”,燥邪之气损伤肺阴易引起人体皮肤干燥等表现,故而暮秋时节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
1、饮食
饮食上应以食性温润的食物为主,可选择有滋补脾胃、润肺养阴的新鲜蔬菜和应季水果。脾胃虚弱的人,要少吃伤脾胃的生冷蔬果,而喝热药粥养胃健脾。“寒露”时节宜多食用食性柔润的食物,不宜食用伤津的辛辣之物。
2、起居
暮秋寒凉,自然界的“阳气”开始收敛与沉降。此时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调整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。天气渐渐变冷,早晨很多人会赖在被窝,无形中增加了睡眠时间。由于睡眠时体内血流速度减缓,容易形成血栓。这就是为什么每遇天气骤然变冷,脑血栓患者发病率就会陡然增加。最好能顺应时节,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卧能够顺应阴精的收藏,早起则能顺应阳气的舒达。
3、保暖
民谚道:“吃了寒露饭,单衣汉少见”。过了“寒露”日,入夜后寒气袭人。常言道:“寒露入暮愁衣单”,就是告诫人们要注意天气变化,及时增减衣服,预防寒邪入侵。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,勿赤脚,以防“寒起于足”。
俗语有云“寒露脚不露”,从养生理论看,足部离人体的心脏最远、而日常负担最重,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,加上脚部脂肪层薄,保温性能差,容易受寒潮刺激。睡前泡脚不仅能散寒通络,且有助眠之效,正如苏轼有诗曰“主人劝我洗足眠,倒床不复闻钟鼓。”
4、艾灸
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,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阳气大幅减退,阴气渐生。中医来讲,艾灸具有温阳补气、祛寒止痛、补虚固脱、温经通络、消瘀散结、补中益气的作用。寒露以后,是感冒的多发期,艾灸可以迅速提升阳气,使阳气固卫体表,收缩毛孔,预防感冒,也可以促进气血循环,改善手脚冰冷等。
寒露凉,湿寒更盛。艾灸暖,温阳化湿。寒露节气,适合好好“艾”自己。
5、情绪
“寒露”日后,日照渐少,秋风萧瑟急劲,草枯叶落、花木凋零,易生悲愁忧伤之感,出现所谓“悲秋综合征”。由于悲忧情绪最易伤害肺脏,故宋代养生学家陈直曾指出:“秋时凄风惨雨,老人多动伤感,若颜色不乐,便须多方诱说,使役其神,则忘其秋思。”因此,在深秋时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宣泄积郁的负面情绪。因势利导,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情,这是秋季养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点。